<table id="yu2uu"><kbd id="yu2uu"></kbd></table>
  • <bdo id="yu2uu"><center id="yu2uu"></center></bdo>
  • <noscript id="yu2uu"><source id="yu2uu"></source></noscript>
  • <table id="yu2uu"><noscript id="yu2uu"></noscript></table>
  • 首頁 > 清風苑 > 文化 正文

    文化

    臨水而起的城

    稿件來源: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: 2023-04-23 09:11:38

      岸柳翩躚,波光搖金。身在湖北鄖陽城,我每每陶醉在丹江口庫區萬頃芳華里。

      我進城那年,鄖陽還沒這光景。江岸蒿草萋萋,幾條坡嶺上密布著簡易的搬遷速成區,咋看都凌亂。

      1967年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,鄖陽古城位于淹沒區。附近的人家以最快的速度在水位線上后靠遷建,在海拔更高的黃土坡上鑿出小坪,蓋上幾排屋。房銜房,房接房,鏈條樣地從嶺上蔓延到嶺下泥溝邊。三十度斜坡,披掛著無數條房鏈,東嶺、中嶺、西嶺,魚鱗一般。

      房產所分給我的一間半小平房就在這里。嶺脊上是機關、旅社、飯館、百貨商店、土產公司……當時,街道狹窄,人流車流攢著勁兒地涌。我蹬著自行車,前杠孩子,后座妻子,左拐右扭,常一身汗地上下班。

      其實,鄖陽的歷史悠久,可遠追一百萬年前直立人“鄖縣人”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陸續發掘出的“鄖縣人”頭骨化石,見證了這片土地上早期人類文明的曙光。60年代發掘的“青龍泉—大寺”文化遺址,又是漢江流域與仰韶文化同期的新石器文明標識。鄖陽人深為自己家鄉的悠久歷史而驕傲。

      千秋一瞬,轉身之間,曠世工程南水北調來了,鄖陽成為更大的水源區,漢水也開始為北方輸送水源。

      鄖陽在發展,人口在增加。人們開始思考,歷史上的鄖陽城已成為過去,未來的出路在哪里?而今,人們欣喜地看到南水北調帶來的機遇。作為壩上第一縣,這機遇不可多得,必將帶來大發展、好前景。

      上世紀90年代,鄖陽排除萬難建了一座承載鄖陽人夢想的跨江大橋。遙想過去,南北天塹,出入之難,難在早早晚晚。漢江對岸的柳陂人說,“有女不嫁城那邊,過去過來得一天”;十堰市人說,“有車不到江那邊,再快也要等渡船”。鄖陽曾是人們不愿來的江北一隅。這座跨江大橋的建成,終于結束了出行之難。

      2012年,歷時三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外遷移民工作完滿收官,新家園的建設者轟轟烈烈行動起來。架橋!有橋才有出路,再架一座橋,江南江北才能并肩發展。用了多年時間,鄖陽人新建了漢江二橋——一座滿載著發展愿景的希望橋!拼速度,搶發展,很快子胥湖與柳陂新鎮之間聳立起三橋……

      自此,天塹變通途。向西,打開通往子胥湖空間;向東,鋪開通向安陽湖城市格局;向南,擘畫柳陂、長嶺濱江新區,牽引十堰中心城區北進……一百平方公里圖景,一寸一寸地呈現。

      江南江北熱火朝天。長嶺高新區,寬闊的大道與日俱增,縱橫延伸,工業園區落地生根。外地的企業乘興而來,生產安家。新能源汽車、硅材料、生物科技、文旅康養,各類產業培植,“電池正極材料之都”“漢江硅谷”等進入人們視野。

      管住斧頭,守住山頭,護好源頭,不讓一滴污水流進漢江,這是鄖陽百姓的共識和誓言。四季挖窩,三季栽樹,專業植樹,全民植樹。百米見綠,五百米見園,林地、綠地、濕地、自然保護地、幸福生活地,到處是綠,這是鄖陽人曾經的目標,如今的現實。人不怠草木,草木不負人,石漠化、水土流失、裸露山體都已不見。十年間,山里山外一律披了盛裝。

      蜷縮的土城伸開身腰,上上下下的坡嶺舒展開來。一春又一冬,一冬又一春,轉身為江景樓群。我那潮濕低矮的危房呢?找不著嘍,只找到我心悅的濱江小區。親水,寬敞,舒適,雅致,諸多美好在眼里,更在心里。

      一江麗水,一城勝景。濃蔭婆娑,江天悠悠……龍韻村、臥龍崗、月亮湖公園、子胥湖公園、解放軍青年林公園、南水北調主題公園(中華水園)、香菇小鎮……城在公園中,公園漫江城,傳神了一派畫境,驚艷了蜂擁而至的游人。登臨地勢高峻的天馬崖公園俯瞰,目光所及,秀色撲面。我踏著旭日朗照的芳徑,飽覽眼前的變遷,一篇又一篇地寫下了我的祝福和寄托。(蘭善清)

    >>>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