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
滾燙字句的千鈞力量
日前,央視《國家記憶》欄目推出紀錄片《絕筆》(第三季),通過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新時代的十一位英烈所留下絕筆的展現,深度挖掘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英烈故事,彰顯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,展示他們不畏強暴、勇于擔當、視死如歸,用生命踐行初心使命的崇高品質和精神風貌。
一封封壯懷激烈的絕筆,是英烈們在生命最后時刻留下的文字,是訣別、是囑托,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傳承。
字字滾燙,句句千鈞,表達了英烈們對世間最后的牽掛。
“好想一家人一起吃頓飯,我去買,給你們做”
2018年,李向群成為全軍十位掛像英模中的一員。
2019年,李向群被授予“最美奮斗者”稱號。
紀錄片《絕筆》,讓我們又一次重溫了這位“最美奮斗者”的無懼無畏。
1998年夏,連續降雨導致長江水位暴漲。8月7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“塔山守備英雄團”抵達長江抗洪前線荊江大堤,20歲的李向群便是其中一員。
洪水一浪高過一浪,李向群和戰友們顧不得休息,就迅速投入到抗洪搶險戰斗中。面對管涌,眼見水位越來越高,李向群主動請纓,跳入渾濁的江水,填堵滲水位置。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,終于排除了險情。
鑒于李向群在部隊和抗洪一線的出色表現,黨組織將他列為入黨發展對象。8月13日,李向群正式在黨員志愿書上寫下了自己的入黨志愿:“我作為一名軍人,我將用我的生命和鮮血去保衛我的祖國母親,保衛災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,請黨支部把最危險、最困難、最艱巨的任務交給我,我將以我的實際行動向黨組織匯報。請黨組織考驗我,在這最危險、最困難的時刻我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?!?/p>
8月14日,李向群和其他九名戰友火線入黨。當天晚上,他鄭重在救生衣上寫下四個大字——“全力以赴”。由于連續疲勞作戰,李向群的體力嚴重透支,多次暈倒在大堤上。1998年8月21日,在他寫下入黨志愿書八天后,李向群扛沙袋時重重地摔倒在大堤上。
戰友們緊急將李向群送往醫院救治。
1998年8月22日10時10分,李向群永遠閉上了眼睛。
幾天后,李向群的父母來到了抗洪一線,替兒子完成未竟的使命。李向群的父親李德清穿上兒子生前穿過的救生衣,加入了抗洪搶險的隊伍。李向群的母親王立瓊帶著對兒子的思念,為兒子的戰友們縫被洗衣。
紀錄片中李向群母親王立瓊幾句平淡無奇的話,卻讓很多人落淚:“給我向群洗衣服是最后一次了,沒有機會給我兒子做什么了?!?/p>
“最美奮斗者”李向群用年輕的生命踐行誓言,而另一位同樣年輕的共產黨員邱軍,用生命的光和熱鑄就“時代楷?!?。
2018年12月,邱軍作為企業干部到農村做扶貧工作。
華池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,是甘肅省脫貧攻堅的“難中之難,堅中之堅”。邱軍穿山越嶺來到華池縣,發現這里有大面積的天然草場和優質水源,便提出重點發展養牛產業。
開始,這并不被當地群眾接受。邱軍就挨家挨戶做動員,還開辦養牛培訓班,傳授養殖技術。隨后,為打開牛奶牛肉銷路,邱軍親自跑市場,組織各種推銷活動。第二年,養牛戶都賺到了錢,群眾養牛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。
群眾富裕了,邱軍卻倒下了。
2020年11月17日上午,正在工作的邱軍突然感到身體不適,被同事發現后,送往醫院。經診斷,邱軍被確診為主動脈夾層A型,隨時都有生命危險。經過10個小時的手術,邱軍被搶救了過來,住進了重癥監護室。
他蘇醒后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向護士要來紙和筆,用顫抖的手寫下囑托:“明年的牛產業要做大,菊花要做強,鄉上和村上工作要加強”。
“好想一家人一起吃頓飯,我去買,給你們做?!边@是邱軍寫給妻子最后的留言。
2021年1月8日,邱軍病逝在工作崗位上,把生命獻給了華池這片他深愛的紅色熱土,年僅39歲。
他們用生命詮釋初心的壯舉,讓觀眾們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。
失散多年的兄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意外相認,又同一天犧牲在了同一處陣地上
“瑛妻!我很感激你,很可憐你。你的確為我費盡心血,今天這心血雖不能獲得全美,但總算是有收獲的……”
“特刑庭不講理,亂殺人,秘密開庭,看它橫行到幾時??!”
“但愿你勿過悲痛,在這不講理的世上,不是有成千成萬的人在為正義而死亡?為正義而子離妻散嗎?”
“告訴他們,他們的父親是被誰所殺害的!囑他們刻在心頭,切不可忘!……但愿你分娩順利!未來的孩子就喚他叫佩民!”
帶著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心,烈士王孝和給妻子忻玉瑛寫下家書。
1948年9月24日,國民黨當局下令“上海特刑庭”:“處決中共地下黨員王孝和”。
被捕前,王孝和的公開身份是上海電力公司江邊電站的一名工人。
1948年4月1日深夜,國民黨當局借口上海電力公司發電機突發故障,污蔑共產黨破壞全上海電力,借此鎮壓工人、學生,在全城瘋狂逮捕工會負責人。
王孝和被捕兩個月之后,國民黨當局以特務捏造的“破壞發電設備”為由,將“通共”“叛國”的罪名強加于王孝和,“判處他死刑”。
9月30日上午,王孝和步入刑場。他神情堅毅,面帶微笑。他的笑容里有對敵人的輕蔑,有對光明的期盼,更多的是為信仰而犧牲的坦然自若。
24歲的王孝和,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揮別了為之奮斗的紅色熱土。
王孝和在生命最后時刻的坦然微笑,如燈塔般激勵著后人前赴后繼,迎接上海解放的曙光。
王孝和犧牲后不久,他的小女兒出生了。紀錄片中,王孝和的小女兒王佩民告訴我們:“佩民這個名字是父親給我的唯一的遺產,也是父親對我的期望?!?/p>
1951年初秋,在朝鮮中部谷山地區,休整待命的第12軍第34師第106團召開了一次“訴苦大會”。
8連司號員邱大華被戰友邱大云的發言深深震動,越聽越覺得自己就是他口中那位失散多年的四弟。為了進一步確認,兩人給遠在四川岳池南城鄉的母親寫了一封長信。很快,他們就收到了母親的回信,確認了他們就是親兄弟。
失散多年的兄弟竟然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意外相認。第106團政委于永賢得知消息后,為二人拍攝了一張珍貴的戰地合影。
為了表達戰斗決心,兄弟二人聯名寫了一封決心書:
“在工作中更加努力爭取為人民立功?!覀兘裉鞗Q心向這一切罪惡的根源美帝國主義算賬”。
1952年11月,第106團接到上級命令,準備投入上甘嶺作戰。11月18日凌晨,戰斗打響后,8連一舉奪回了6號陣地。黎明時分,正在組織戰友躲彈的邱大云不幸被炮彈擊中,壯烈犧牲。下午4點左右,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,邱大華奮不顧身地將手榴彈擲向敵群。突然,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左胸,邱大華倒在了哥哥犧牲的陣地上。
邱家兄弟在同一天犧牲在了同一處陣地上,僅僅相隔數個小時……
正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,在這里構筑了一道攻不破的東方壁壘!
“讓我們感受到那個年代青年的情懷與魅力”
“自古圣賢多被囚,豆萁相煎誠堪憂。天荒地老家何在,萬里孤舟泣白頭?!?/p>
這是犧牲在隱蔽戰線上的烈士謝小球于1954年1月30日,寫下的人生中最后的文字。在紀錄片《絕筆》中,通過視頻,我們可以看到這張泛黃的絕筆信。
謝小球的兒子謝培建看完紀錄片后,給欄目組寫來一封信,信中說:“在父親犧牲六十年后的今天,電視熒屏上再現了父親的英雄事跡,烈士精神得到了大力宣傳,具有很深遠的教育意義。父親的絕筆信中包含了偉大的家國情懷,那種為祖國為民族而獻身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崇高品質的體現?!?/p>
為了更好地展現紅色精神和崇高品質,攝制組遠赴海南、江蘇、廣東、湖南、四川、河南、福建、湖北、安徽、甘肅、上海等20個省、市,前往20多個檔案館、紀念館,挖掘珍貴影像和檔案資料。
其中,《王器民烈士給妻子遺書》原件(中國國家博物館藏)、李碩勛獄中自述、張勇烈士戰地日記、吳石絕筆信、李征明絕筆家書手稿、謝小球臨刑前絕筆、李向群入黨志愿書、王孝和獄中上訴書、邱大華《革命軍人證明書》、邱軍女兒留言等內容都是首次公開。此外,攝制組還采訪了20多位烈士后代、親屬,留存了珍貴的口述史影像。
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表示,一紙家書,濃縮大歷史,展現大情懷。
節目播出后,多位英烈后代致信欄目組,表達觀后感悟。烈士吳石的孫女吳紅表示:“此片拍得很真實、感人,讓更多人了解英烈們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事跡,向英雄致敬!”謝培建回憶全家人接到父親謝小球的烈士證書時的場景:“當時,我們全家人抱頭痛哭,感慨萬千,當年,我寫下了懷念父親的詩句:昨夜夢里夢君回,血染征袍淚染衣,橫刀立馬今何在,莫把青史化成灰?!?/p>
有位來自意大利的華人觀眾,看完《絕筆》后感慨:“節目中講述的70年前朝鮮戰爭中的志愿軍戰士,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,他們是千千萬萬個志愿軍戰士的縮影,讓我們感受到那個年代青年的情懷與魅力!”
山高千尺起于累土,長河萬里必有其源。歷史的回響與現實的強音交相呼應,奔涌在我們血脈中的紅色基因,澎湃著奮勇向前的激昂力量。(穆鐸)